小間距LED顯示屏產品相較于常規的戶外顯示產品而言,除了技術工藝要求高,在運輸安裝應用等各個環節都要高出許多。特別是價格方面,更非常規產品可以比擬,如此一來,小間距產品就更顯得“金貴”了。作為LED顯示屏核心的LED芯片,在小間距LED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。小間距LED顯示屏目前的成就和未來的發展,都依賴于芯片端的不懈努力。今天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小間距led顯示屏的芯片端解決方案:
1、led顯示屏尺寸縮小芯片尺寸縮小.
表面上看,就是版圖設計的問題,似乎只要根據需要設計更小的版圖就能解決。但是,芯片尺寸的縮小是否能無限的進行下去呢?答案是否定的。有如下幾個原因制約著芯片尺寸縮小的程度:
(1)led顯示屏封裝加工的限制。封裝加工過程中,兩個因素限制了芯片尺寸的縮小。一是吸嘴的限制。固晶需要吸取芯片,芯片短邊尺寸必須大于吸嘴內徑。目前有性價比的吸嘴內徑為80um左右。二是焊線的限制。首先是焊線盤即芯片電極必須足夠大,否則焊線可靠性不能保證,業內報道最小電極直徑45um。;其次是電極之間的間距必須足夠大,否則兩次焊線間必然會相互干擾。
(2)led顯示屏芯片加工的限制。芯片加工過程中,也有兩方面的限制。其一是版圖布局的限制。除了上述封裝端的限制,電極大小,電極間距有要求外,電極與MESA距離、劃道寬度、不同層的邊界線間距等都有其限制,芯片的電流特性、SD工藝能力、光刻的加工能力決定了具體限制的范圍。通常,P電極到芯片邊緣的最小距離會限定在14μm以上。
其二是led顯示屏劃裂加工能力的限制。SD劃片+機械裂片工藝都有極限,芯片尺寸過小可能無法裂片。當晶圓片直徑從2英寸增加到4英寸、或未來增加到6英寸時,劃片裂片的難度是隨之增加的,也就是說,可加工的芯片尺寸將隨之增大。以4寸片為例,如果芯片短邊長度小于90μm,長寬比大于1.5:1的,良率的損失將顯著增加。
基于上述原因,筆者大膽預測,芯片尺寸縮小到17mil2后,芯片設計和工藝加工能力接近極限,基本再無縮小空間,除非芯片技術方案有大的突破。
2、led顯示屏亮度提升
亮度提升是芯片端永恒的主題。led顯示屏芯片廠通過外延程式優化提升內量子效應,通過led顯示屏芯片結構調整提升外量子效應。
不過,一方面led顯示屏芯片尺寸縮小必然導致發光區面積縮小,芯片亮度下降。另一方面,小間距led顯示屏的點間距縮小,對單芯片亮度需求有下降。兩者之間是存在互補的關系,但要留有底線。目前芯片端為了降低成本,主要是在結構上做減法,這通常要付出亮度降低的代價,因此,如何權衡取舍是業者要注意的問題。
3、led顯示屏芯片小電流下的一致性
所謂的小電流,是相對常規室內led顯示屏、戶外led顯示屏芯片試用的電流來說的。如下圖所示的芯片I-V曲線,常規戶內led顯示屏、戶外led顯示屏芯片工作于線性工作區,電流較大。而小間距led顯示屏芯片需要工作于靠近0點的非線性工作區,電流偏小。
在非線性工作區,led顯示屏芯片受半導體開關閾值影響,芯片間的差異更明顯。對大批量芯片進行亮度和波長的離散性的分析,容易看到非線性工作區的離散性遠大于線性工作區。這是目前芯片端的固有挑戰。
應對這個問題的辦法首先是外延方向的優化,以降低線性工作區下限為主;其次是芯片分光上的優化,將不同特性芯片區分開來。
4、led顯示屏芯片寄生電容一致性
目前芯片端沒有條件直接測量芯片的電容特性。電容特性與常規測量項目之間的關系尚不明朗,有待業者去總結。芯片端優化的方向一是外延上調整,一是電性分檔上的細化,但成本很高,不推薦。
5、led顯示屏芯片可靠性
芯片端可靠性可以用芯片封裝和老化過程中的各項參數來描述。但總的說來,芯片上led顯示屏以后的可靠性的影響因素,重點在ESD和IR兩項。
ESD是指抗靜電能力。據IC行業報道,50%以上芯片的失效與ESD有關。要提高芯片可靠性,必須提升ESD能力。但是,在相同外延片,相同芯片結構的條件下,芯片尺寸變小必然帶來ESD能力的削弱。這是與電流密度和芯片電容特性直接相關的,無法抗拒。
IR是指反向漏電,通常是在固定反向電壓下測量芯片的反向電流值。IR反映的是芯片內部缺陷的數量。IR值越大,則說明芯片內部缺陷越多。
要提升ESD能力和IR表現,必須在外延結構和芯片結構方面做出更多優化。在芯片分檔時,通過嚴格的分檔標準,可以有效的把ESD能力和IR表現較弱的芯片剔除掉,從而提升芯片上屏后的可靠性。
總的來說,小間距LED顯示屏的發展,對芯片段提出的需求是:尺寸縮小,相對亮度提升,小電流下亮度一致性好,寄生電容一致性好,可靠性高。